古代的将军,手握重兵,凭借一战之力为国家开疆拓土,立下赫赫战功。正因如此,许多帝王对这些大功臣感到忌惮。即便他们是忠诚的战士,谁能保证这些人心怀忠诚,能始终保持对皇帝的忠诚呢?因此,在取得巨大功勋后,大多数将军往往命运悲惨股票配资资讯平台,最终都会被朝廷赐死或罢免职务。
然而,并非所有将军的结局都是如此。秦朝就有一位特殊的将军,在立下赫赫战功后,不仅未被皇帝处死,反而与皇帝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,成为少数例外之一。这位将军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起,他的命运与秦国国君的关系何其特殊?
白起,是秦国的一位战神,乃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。他不仅以指挥长平之战的辉煌战绩而闻名,更因屠杀赵国四十五万士兵的壮举而被称为“杀神”,其名号几乎成为了血腥战争的代名词。尽管如此,白起的名字至今仍频频出现在历史记载中,长平之战尤为人们津津乐道。
展开剩余82%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获全胜,几乎将赵国的抵抗力量完全摧毁。战后,他建议秦国直接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,彻底消灭赵国的残余力量。然而,秦昭王对此并不完全认同,他身边的谋士范雎提出了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,主张先对付周围的敌人,而赵国则暂时不必急于一举覆灭。范雎因这一策略被秦昭王重用,成了朝廷的核心人物。
在赵国与秦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,赵国并没有坐以待毙。他们派出使者暗中接触秦国的权臣范雎,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瓦解秦国的军事进攻。赵国的使者言之凿凿地告知范雎,如果白起攻下赵国,那他必然会成为秦王宠信的大功臣,自己的地位将不保。范雎深思熟虑,最终被赵国使者的言辞所打动,于是他急忙上奏秦昭王,要求停止进攻并与赵国议和。
秦昭王对范雎极为信任,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范雎的建议,决定停战并与赵国开始谈判。白起虽然感到愤怒和不甘,但面对断绝后勤补给的困境,他不得不命令撤军。回到秦国后,白起再三劝谏秦昭王不要轻易与赵国议和,认为赵国依然是秦国强大的威胁。但秦昭王已经做出了决定,白起的劝告显得微不足道。失望之余,白起只好回到自己的军营,心中满是憋屈。
白起深知,如果秦国给予赵国喘息之机,赵国迟早会恢复元气,那时再想灭赵就会变得更加困难。此时,他将一名年轻的士兵王翦召入营帐。王翦原本是白起军中的普通士兵,但因在长平之战中表现突出,白起看中了他的才华,将其提拔为亲兵,时常亲自教导。白起也曾在朝廷上推荐过王翦,只是因为此时他的权力已经受到限制,王翦未能得到重用。
两年后,秦昭王再度决定进攻赵国。白起深知赵国此时已做好了充分准备,秦军士气却低迷,贸然出征必败无疑。然而,秦昭王并不听从白起的劝告,决定用一名新的将军去攻打赵国。果然,如白起所料,秦军在战场上遭遇惨败。此时,秦昭王慌忙派范雎去请白起出山,但白起依然不愿再度出征。范雎多次指责白起,并最终促成了秦昭王将其流放的决定。
白起被流放的途中,得知秦国再次在战场上失利。秦昭王愤怒之下,命令白起自裁。白起面对命运的最后召唤,坦然自若,他感叹自己当年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主力,已经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,死亦无憾。于是,他拔剑自尽,结束了这段悲壮的历史。
此时的秦昭王已经五十岁,而秦始皇的父亲刚刚从赵国逃回,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。白起去世六年后,秦昭王驾崩。秦国的政权经历了剧变,嬴政的父亲子楚继位,但子楚去世后,嬴政终于登上了秦国的 throne,并逐渐掌握了国家的大权。
嬴政的登基让王翦再次成为了历史的关键人物。尽管他已经步入老年,但在嬴政的支持下,王翦接管了秦国的军事指挥,并帮助嬴政逐步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宏伟目标。嬴政的野心不仅仅止步于此,他通过王翦的帮助,消灭了赵国、燕国、魏国、楚国和齐国,最终实现了大一统。
然而,王翦并未因其功绩得到无限荣光。在六国统一之后,王翦明确表示,他不希望再继续担任高位,他的余生宁愿回归故里,过上平凡的生活。嬴政对此表示理解,并且许诺不会对王翦不利。尽管如此,王翦仍然选择告老还乡,开始享受宁静的晚年生活。
王翦的儿子王贲继承了父亲的位置,并继续在秦朝的军事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王翦的后代也并未因此平凡,王翦的曾孙们成了各地显赫的大家族,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进程。
从白起到王翦,再到嬴政的崛起和六国的统一,这一段历史充满了英雄人物的传奇色彩。白起的死并非结束,而是为后来的历史铺平了道路。王翦所传下来的军事智慧和政治手腕,最终成为秦朝崛起的基石,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族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